引入困境:从教学方法上激发创新 - 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
记者 日产2021免费一二三四区
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,逐渐在少数领域达到技术前沿,自身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国际发展环境的变化,成为“新时代”的重要特征。在新时代,“引进、吸收、消化”的技术学习途径逐步变得困难,如何培养出自主创新的领军人才成为教育最紧迫的任务,这也是一流大学、一流学科和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任务。
那么,何为创新?何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创新、特别是颠覆性创新?
以下讨论从“好奇心”概念入手。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才具有的鲜明个性特征,常被认为是科学研究和创新的原动力。有学者指出,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在教育过程中精心“呵护”人的好奇心。那么,什么是好奇心?如何呵护?仅仅呵护是否足够?
惑不可轻解
“好奇心”的一种定义如下:
好奇心是个体对新异事物和未知事物想知的倾向,是个体重要的内部动机之一。
从好奇心的以上定义出发,我们集中于讨论能够引发好奇心的事物或者现象——新异事物或者未知事物。
为什么儿童有很强的好奇心?因为他们是新生的。年长在世者所习以为常的事物,对于孩子则是“新异”的;年长在世者早已知道答案的问题,对于孩子大多是未知的,所以孩子们睁着清亮、好奇的眼睛,不断地发问。
年长在世者之所以对很多事物都习以为常,都已知问题的答案,是因为他们经过学习和自我验证,已有或简单、或复杂的理论依靠;但孩子们还没有理论,他们看待事物天生/自然就采用现象学的方法,“从显现的东西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”。孩子的心没有被理论所遮蔽,没有被成见所影响,本质就是初心。这是乔布斯对“初心”的定义:“初心,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,永远充满好奇、求知欲、赞叹。”
世界上的事物以及世界本身在老人和孩子眼里其实是不一样的,孩子会把这些事物重新再看一遍,审视一遍,因而有可能发现之前人类被遮蔽而没有发现的新真理。孩子是人类进步、特别是实现范式突破、颠覆性创新的源泉。哲学家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。老子与苏格拉底一样,都视婴儿、少年这些尚未受到旧范式、旧理论遮蔽的新人为人类进化的希望之源。《道德经》五十五章全文都对婴儿予以称颂:“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”;创新需要“复归于婴儿”。“婴儿”“赤子”两个意象/概念在《道德经》中多次出现。
孩子的好奇心可以被新异和未知事物而激发,但如果小学、中学老师很快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呢?或者老师用固定的正确答案反复训练学生呢?这样的教学迅速减少了孩子眼中的新异和未知事物。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”,这样的师道、这样的解惑就消灭了孩子们眼中的新异和未知事物,消灭了好奇心的激发之源,使得孩子提前变老。很多中小学生年龄不大,但已被老师教得“老态龙钟”。
编辑: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
审核:日产2021免费一二三四区